西游记原著孙悟空成佛前的能力总结:其实孙悟空的能力基本就5个方面
1.无限复制(一化十,十化百千万亿,可以无限复制自身和金箍棒也可以复制自己的创造物)与蜘蛛精下面七个干儿子战斗有复制到无穷数量的表现。
2.随心创造(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象的形态、物质和生命,包括特殊生命体和其他物质)具体表现有创造过各种生物、工具、武器以及食物。
白话文意思:原来人修成仙体之后,元神就能脱离肉身随意变化。只是不知道,这位猴王自从得道以来,他身上的八万四千根毫毛,每一根都能随意变化,心里想变什么就能变成什么。
3.不朽(原著多次说孙悟空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具体表现有在消灭不朽的八卦炉活了下来,在消灭不朽的三昧真火上活了下来,在消灭不朽的阴阳二气瓶上活了下来,在经受砍头、身体被分成多块等各种物理伤害上没有任何损失,也就是孙悟空即是物理上的不死,也是因果上的不死(能在各种注定要灭的因果中存在下来)
4.无限大小(可以将自身或者金箍棒扩展到宇宙级别尺度/无限,也可以缩小到毫毛级别尺度)有用金箍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的表现。
5.其他各种普遍的超能力(隐身、空间操控、元素无形、物理操控、瞳术等)
“三界”在佛教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充满欲望的众生所在的存在;色界是超越物质欲望但仍具形体的存在;无色界则是纯精神的,没有物质形态,没有物理没有方向的存在。而“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代表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白话文意思:孙悟空的灵性之光穿透宇宙虚空,他那根金箍棒也与之相仿:长短变化全凭心意,横竖舒展皆可随心掌控。
太乙是一个道家词,又称太一、泰一,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即“道”。庄子在描述老子关尹学派时提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强调以太一为主导。古代将太乙指代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是道家信仰的核心。
金仙 (道教名词)
金仙是道教仙的最高境界,意指不朽之仙,也用金仙代指佛教的最高果位,如《玉皇经》所述:“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此时的金仙指“佛陀”果位。“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为道教上乘工夫,未能修至如此,则无法进入金仙境界无极圈内。
大罗也是一个道家词汇,大罗是学道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是飞升至三十三天(西游记)当中的大罗天,这也就是大罗神仙的词来源。
第一个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他说:“旁日月,挟宇宙”。但是指代不明。第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是战国思想家尸佼,他在《尸子》里写:“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 齐俗训》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文学家张衡《灵宪》中也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魏晋思想家郭象在哲学上解释了“宇宙”概念,基本上与汉代宇宙观一致: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等到了魏晋时期可以说宇宙定义已经很明确了,它指的就是无穷的空间+无极的时间。也就是宇宙至少包括无穷的空间,而且还是个立体概念,因为有“四方上下”。
所以古代“宇宙”一词是指空间无穷时间无穷,西游记也多次提到其世界是无穷大的。
西游记是一个拥有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的世界观
首先西游记明确指出了佛体是永恒不变的,且是既无穷尽也无边界的
白话文意思:至高无上的佛法真谛深远难测,禅宗各派也归于沉寂消亡 。唯有清净无染的灵明本性,能通达并遍照三界 。世间万物虽千变万化,却皆由阴阳法则统摄运作。佛法的本体与作用真实恒常,既无穷尽也无边界 。
而佛国是佛体的显现,所以佛国是无穷大的。
其次西游记明确指出其大海是无穷的,能够容纳无穷无尽的事物。
在《西游记》的世界观中大海包含无穷,由于天地远远大于大海,西游记有:天堂>地界>大海>无穷(孙悟空说过地界比天堂小),所以得出西游记的天地是无穷大的。西游记此类证明其世界是无穷的还有多处(类似还有西天无穷无尽,蜘蛛精下面七个干儿子有复制到无穷之数表现,这些都证明西游记最基础的世界都是无穷大的)。同时,西游记也有天堂与地界处于不同时空的描写,原著多次说明天堂一日,地界一年,天堂和地界分别处在不同的时空,西天和天堂地界也处在不同时空之中(西天灵山存在其一日,世上千年的规则),所以天堂,西天,地界,地狱等处于不同的时空,而且其应该都是无穷大的(西游记大海明确为无穷,灵山也在原文有其存在于心中的是设定,冥界更是需要通过梦中才能到达),需要注意西游记的地界与天堂等的时空是处于非连续性变化(离散形式的),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同一宇宙连续性时空变化不同(其时间流速变化是连续的),这也说明西游记的天堂和地界等都是处于不同的时空。
下面是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级别世界观的描述和证明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
白话文意思:佛与心本为一体,心佛不二。若能领悟到既无实体之物,也无执着之心,便达到了真如法身佛的境界。法身佛无形无相,其圆光中蕴含着宇宙万物。没有形体的“体”才是真实之体,没有形相的“相”才是真实之相。它既非物质(色),也非虚无(空),更非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不依赖外缘,没有来去的方向和回向。既无差异也无相同,既无“有”也无“无”,无法被执着、获取或理解。佛性的光芒(灵光)遍及一切处所,不分内外,完全一样,一个佛国存在于微小沙粒中,一粒沙包含大千世界,个体的身心与万物相通。理解这些需掌握“无心”之法,不被外境沾染或滞碍,这才是清净的修行。
大千界是一个概括宇宙范围的名词,又称为“大千世界”,大千意为无穷无尽的数量(直译指10亿数量的世界,世界为最基本单元,一千世界组成1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组成1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组成1大千世界),前面已经说明西游记的世界和佛国是无穷大的了。一粒沙包含有无穷数量的无限大宇宙,而宇宙里面又有无穷数量的沙,因为原文用的是‘含’这种包含关系的词而不是‘见’这种含义不明的词(镜子也可以见日月但并不包含日月,所以用词很重要),沙粒和世界是互相包含互相嵌套的关系,而不是那种有多少可能性就有多少宇宙的等于数量关系,其是无法做数学递归的,包含是可以进行层层递归的(数学递归),即世界里面包含沙粒,沙粒里面又包含世界,世界是无穷大的,其拥有无穷数量的沙,沙中又包含世界,这就形成了一种高度复杂的数学递归宇宙学。
关于不可数无穷的科普:
要证明西游记世界观是不可数无穷大,首先引用柯西和康托尔的不可数无穷大的理论,柯西表明,任何长度的任何线段都与我们的单位线段具有完全相同的点数。而康托尔更给出了一个美丽的、令人震惊的和极具影响力的“对角线”证明,即线段中的点数是不可数的无穷大——没有办法用数字1、2、3…来标记线段上的所有点。
从几何角度来证明西游记是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级别:
来证明之前我得先给大家普及一些基本知识,实数维度的数学本质:一个n维物体本质上由不可数无穷多的(n-1)维物体构成,这些低维「切片」可类比于直线上的不可数无穷多点。一个点是0维,一条线是1维(在高等数学中,通常称为实线或实数线,是与实数集同构的几何线,经常与实数集混淆;实数和实线通常都表示为R或R.实线是一维实坐标空间,因此在将其与高维空间进行比较时,有时表示为R1。实线是一个一维欧几里得空间,使用数字之间的差异来定义线上点之间的距离。它也可以被视为向量空间、度量空间、拓扑空间、测度空间或线性连续体。),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点构成了一条线段或者线,同时能容纳多个点也最低是线段或者线(从拓扑学角度看,高维空间可通过坐标系扩展直接嵌入低维结构;或者你可以这样想,在一张无穷大的平面之中无论怎么做乘积都是在这张平面,如果要有更多不同的平面就需要引入Z轴才能构建与该平面不同的平面,也就是说如果需要容纳不同的平面空间至少需要一个3维实数空间才可以),一个点是无法容纳另一个点的;继续往下看,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线构成了二维的平面(表示为R^2,也就是二维实数空间),原理和上面类似,然后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平面构成了三维立体空间(表示为R^3,也就是三维实数空间),然后世界存在着时间维度所以其至少是四维的(相当于在3维笛卡尔坐标系xyz轴的坐标系多了个时间轴坐标t形成了一个4维笛卡尔坐标系,一个宇宙是无穷大的时空连续体,可以使用R^4表示,也就是4维实数空间),西游记的世界多次写到其小事物包含着更大的事物,一粒沙便包含大量的互相独立的世界(最低四维),由于可以包含容纳四维世界的至少是一个五维的结构(四维时空(三维空间+时间)若需被完全容纳,必须存在一个更高维度的框架,使其能够被整合为一个静态的几何对象),所以西游记世界的一粒沙至少是五维实数空间(表示为R^5,也就是5维实数空间),其是由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四维世界所构成的(就像点构成线一样,四维时空体需要不可数无穷大数量才能构成一个五维结构体);在西游记中,寿星和东华帝君都有自己的宇宙所存在,寿星的洞里有一个无穷大的宇宙,根据之前的推断其中有无穷数量的沙和微尘,东华帝君的壶中有一个宇宙,其中也有无穷数量的沙和微尘,他们的世界可以容纳无穷数量的相互独立的5维实数空间,其最低应该是属于六维实数空间(表示为R^6,也就是6维实数空间);在西游记中无穷大的佛国包含了东华帝君和寿星等拥有的世界,佛国应该至少是7维实数空间(表示为R^7,也就是7维实数空间);而佛国又在一粒沙中,其沙粒应该至少是8维实数空间(表示为R^8,也就是8维实数空间);考虑数学递归的话,西游记的世界实数空间将会处于有无限个坐标轴的的实数空间(表示为R^n,n->无穷大);5维实数空间已经是需要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4维实数空间(一个包含时间的无限大宇宙)才能构成,所以西游记的世界至少是无穷数量(沙的数量是无穷的)的5维实数空间所构成的,其至少应该由无穷个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4维宇宙构成。
在《西游记》中,对菩萨来说,一切存在的本质即为虚幻,所谓的现实本质上在菩萨眼中都是不存在的,底层现实中任何数量的叠加都无法到达菩萨的层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以考虑这样一个事实:从0维实数空间到所有数学空间的所有层次最终都可以通过将较小的事物相叠加来建立联系,同样也可以被拆解为这些较小的组成部分。例如,一个具有不可达基数数量维度的数学空间可以被还原为组成它的单个元素(每个都是一个零维点)。同样的原理也可以在Tychonoff立方体中看到:设单位区间为 [0,1](一个一维对象),再给定一个任意的基数κ,则[0,1]^κ表示将单位区间推广到κ维空间。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有一条长度为1的线段,并将它自乘一个不可达基数次,结果就是一个拥有不可达维度的Tychonoff立方体。也就是说,一个1维的对象可以通过自身的“乘积”达到不可达基数数量维度的层次。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连续性,即较大的对象可以被表达为许多较小对象的组合,所以这些层级之间的差距是量性的。然而,西游记中菩萨则代表了一个与数学完全断裂的跳跃(虚幻无法通过数学叠加来触及现实,就像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即使再强,其数学量级再高,即使其在小说中可以创造摧毁不可达基数的宇宙或维度,但虚幻永远也无法触及真正的现实)。他们处在一种完全更高的存在方式中,无法被归约为任何低层存在状态下的事物。菩萨与世界所拥有的“不可达性”,也可以通过纯粹的本体论角度来表达。也就是说:菩萨在根本上就不同于低层现实的本质,而正是这种本质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对低层现实的超越性。由于他们的“异质性”本身就等同于他们的“超越性”,所以无论如何扩展或延伸低层现实,也永远无法触及他们,只要低层现实仍保持它原本的本质。由于《西游记》中的菩萨可以将万物视为空,所以菩萨达到了对数学彻底超越的层次。(更加详细内容可以查看后面关于佛法的介绍)
在《西游记》中诸佛则是对菩萨的彻底超越,诸佛处于比菩萨更上层的真实,即使是无限层的现实在诸佛眼中都为虚幻。(更加详细内容可以查看后面关于佛法的介绍)
在《西游记》中,法身佛象征着终极实相—在这里,一切区别、一切界限皆融化于深邃的本性之中。法身佛涵盖一切形象,是超越心识与物象的光明整体。在法身中,没有来去之分,没有‘有’‘无’之别,唯有超越对立与贪爱的纯粹实相存在。它是终极真理之光,既存于万物之中,又超越于一切之上——在那里,真正的“形”便是“无形”。法身佛存在于一种相较之下,一切皆为虚妄的境界。它的存在层级高于诸佛,而无数佛不过是它的“显现”而已。法身佛容纳一切,其本质是非二元的,超越其所包容之事物的对立二元性。它超越一切现象与一切“有形之物”。法身佛超越存在与非有的一切概念,一切概念与观念最终皆为空性。(更加详细内容可以查看后面关于法身佛的介绍)
现在我们需要讨论一下阿列夫1是什么东西,它和不可数无穷大是什么关系:
阿列夫1(ℵ₁)的本质是集合论中用于衡量不可数无穷集合大小的最小超穷基数,其核心特征在于突破可数无限的层级并揭示更高阶无穷的结构特性。阿列夫1对应实数集的势(连续统的势),即一条线段上所有点的数量(或者一个平面上所有线的数量)。
什么是连续统的势?连续统的势是集合论中描述实数集合大小的基数概念,其本质在于揭示实数集相对于自然数集的更高阶无穷性。
阿列夫1和不可数无穷大的关系?
阿列夫1(ℵ₁)是不可数无穷大的最小基数,代表不可数集合的“门槛”。
在有连续统假设的情况下,线段上的点的数量是阿列夫1,在不认连续统假设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在有连续统假设(CH)的情况下,线段上的点(即实数集)的基数被确定为阿列夫1(ℵ₁);但若拒绝接受连续统假设,线段点的基数将呈现出更复杂的数学结构,线段点数可能是阿列夫2(ℵ₂)、第一个极限阿列夫数(ℵω)或更高基数,甚至无法嵌入阿列夫序列。
西游记宇宙学总结:西游记的一粒沙至少是阿列夫1数量的宇宙起步(考虑连续统假设),如果不考虑连续统假设,其量级将会更高(远高于阿列夫1数量的宇宙);诸佛是超越数学层次;法身佛是永恒不变,超越一切对立分化不可言说的绝对至高层次。
西游记原文中其他类似描写
三千界是一个佛教用语,源自佛经中的“三千大千世界”,意为无限的世界。一粒微尘有无限世界的数量,作者反复证明西游记的神话世界是处于最顶层的,其一粒微尘或者一粒沙便含有无穷数量的世界。
‘微尘眼底三千界,锡杖头边四百州’白话文意思:在一粒微尘中,可以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在锡杖的顶端,覆盖着四百个州。
玉帝巡视万天,也指出西游记有多个宇宙。“万”在古代一般是虚数。
在收服牛魔王也指出宇宙有多个
在观音那里作者更加指出西游记的世界有无量数量的世界
「沙界」:佛教用语,指如恒河沙数般无量无边的世界。观音的一句咒语便能遍及恒河沙数量的世界,此句形容佛法真言的普遍性,一句经文或咒语即可穿透所有时空,遍及一切众生所在之处 。
西游记在小说结尾也强调了其世界观是处于无穷世界观的,其世界不止一个。作者多次说明西游记的世界是处于最顶级的,其一粒沙或者微尘就包含了一切世界。
十方:指代一切空间方位,包括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统摄宇宙所有空间。
三世:指代一切时间流转,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西游记很多妖怪都是高阶超宇宙级别的
黄风怪的三昧神风把整个西游记多元宇宙搅的天翻地覆,天堂、地狱、人间、灵山都被其风所吹乱,甚至青狮精和白象精还是被这风给刮下界的,这风原文描述是差点把宇宙给吹爆炸了(西游记宇宙学为最低为不可数无穷大数量宇宙),甚至能影响到不可数无穷大数量多元宇宙的时间线。
然后还有那个青狮精,这个妖怪可是一口吞十万天兵的存在,变大能大到撑天堂。而西游记的天堂超过了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
西游记太乙天尊坐骑九灵元圣喊一声可以上通三圣下彻九泉(影响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西游记有一粒沙含大千界和一粒微尘含三千界的设定)
还有那个老君的青牛精,三清的坐骑,老君开天辟地不知道有没有带着这个牛,想一下也知道是啥的存在了,最后是蜘蛛精下面的七个干儿子,这七个小妖都把自己复制到无穷数量,想一想我们宇宙的原子数量才多少,而那七个小妖直接复制到无穷数量,就这七个小妖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把现在的宇宙打爆。
西游记原著开天辟地之祖是太上老君,顺便翻译下开天辟地之祖的白话文的意思:开启和创立天地、开创万物的始祖或源头。西游记开篇也说了盘古开辟混沌,身化万物,所以盘古是老君的一个化身。
百科上“开天辟地之祖”的意思
有说佛祖开天劈地的,我也把下面明示开天生物理,细言辟地化身文翻译成白话文:明确的展示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道理,用细致的言辞描述开创天地的变化和化身文的过程。
这里要辟下谣言:有人会说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前存在的人物,说人参果也是开天辟地之前存在的,原文只有太上老君用了开天辟地,人参果是天开地辟之灵根,“开天辟地”和“天开地辟”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和现在“过去”和“去过”一样,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开天辟地”是动词,指的是做这件事情(创造天地),“天开地辟”是事情已经做了,也就是说人参果是天地诞生后的灵根。而且原著多次写到“天开地辟”是混沌初分(天地已经被开辟),所以“开天辟地”是创世(混沌未分将混沌劈开),而“天开地辟”是混沌初分形容时间早。
人参果是天开地辟之灵根
天开地辟是混沌初分时期,原文已经明确指出了。这说明西游记作者的用词非常准确,能够把“开天辟地”和“天开地辟”的意思完全区分出来。在西游记这个作品中“天开地辟”就是指混沌初分,而开天辟地指的是创造宇宙
注意:封神演义小说中也是太上老君开天辟地,在明清时期主流还是认为太上老君或者元始天尊创世。
封神演义提及太上老君开天辟地。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的实力有多强?
西游记原著中被孙悟空弄了个倒栽葱的太上老君做了三件大事(有争议,也有说是老君把孙悟空弄了个倒栽葱的说法),第一件大事是化身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天地,西游记的天地叠一粒沙含大千界是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级别的宇宙,说明太上老君可以创造不可数无穷大数量的宇宙,与如来的掌中宇宙可以对等)。第二件大事是化身女娲炼石补天,拯救阎浮世界。第三件大事是化身老子化胡为佛。
太上老君真的打不过孙悟空嘛?这在原著有说过被猴子搞了下,但作者旁白对猴子用的是“脱身”这个词,就像那个蝎子精把如来扎了一下就跑了,猴子也是把老君弄倒后就跑了 ,而且作者旁白用的词语还是“脱身”,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摆脱危险的事件,所以太上老君打不打得过猴子作者已经在原文告诉我们了。所以平等的看道祖和佛祖都有黑历史,一个被蝎子精扎了,一个被猴子弄了个倒栽葱,除去这个黑历史我们再回到原著,对比下如来和道祖,如来使用起死回生咒复活哪吒,道祖使用法术一指将化为脓水的金银角复活,这个平局,但道祖还有九转还魂丹复活乌鸡国王的表现,暂道祖领先一票,在战斗方面,如来用掌中宇宙制服孙悟空,用金珀制服六耳,用一指制服大鹏;道祖战斗表现为硬接青牛精扔的金刚圈,同时一扇将青牛扇出原形;战斗方面如来胜。在功绩方面,李老君是开天辟地之祖,佛如来是治世之尊,功绩方面道祖胜。在法宝方面,西游记一大半的武器或者法宝出自道祖,但如来的三个金箍也很厉害,总体看道祖略胜一筹。在炼丹方面 这个就不用说了,道祖胜。在其他法术方面,道祖没啥表现,如来有慧眼可以知晓过于未来一切,而且能够瞬间凝视整个三界的一切,这方面如来胜。总体来看如来佛祖和太上道祖基本是平手的,只是如来在战斗的表现上比道祖高一点,就导致很多人认为如来佛祖远远胜于太上老君,但经过系统比较,并没有想象中的差距大。
西游记的其他谣言:
谣言1.西游记的太阳只有十丈大小?
这个谣言的来处是蜘蛛精那一章节有提到过原先射落九个太阳故事,九个金乌化为九处汤泉。某些营销号就以此来黑西游记太阳的大小了(汤泉十丈大小),只要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神话故事里的大小并不重要,如来可以指化五行山,而如来的手掌便是宇宙,也就是如来可以将整个宇宙化为五行山,而五行山的大小并不等于宇宙的大小,这也证明了天堂掉下来所化的东西和原来的并不一样,同理还有太上老君八卦炉的几块砖头化为火焰山,神话就是这么不讲道理,金乌所化的汤泉大小不能证明其原本的大小。还有初代奥特曼用五十米的怪兽变为星系,按照这个道理,奥特曼星系只有五十米大小,和西游记的太阳差不多少(十丈三十三米)。
谣言2.西游记三昧神风是夸张描写
这个谣言的来源躲在山坳的猪八戒没有被吹飞,实际上是整个三界都受到了巨大影响,甚至青狮精和白象精还是被这风给吹下界的。所以三昧神风的确是影响到了整个三界,以此对比,捷德奥特曼里面宇宙被炸毁,结果超时空炸弹爆炸的范围连在地球附近看戏的那群奥特曼都没波及到。当然台词有提到修复宇宙,但实际范围只有地球附近的大小。
细节4:孙悟空的速度是无穷大的,如来可以将整个天堂握在手心
很多人都知道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很少有人知道孙悟空的速度是无限的,其实孙悟空在原著有三种快速移动方式,一个是翻跟头,第二个是变成光以达到光速(西游记孙悟空有两次变成光且西游记光的速度可能是无穷大的),第三个是通过空间操控法术来瞬移(这个在红孩儿那一章节有使用过,可以通过法术改变空间距离),为什么说孙悟空的速度是无限的?因为其在如来手掌中到达过天堂的尽头,而西游记的天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以此也可以推测出孙悟空的速度是无限。
西游记天堂的神可以操控梦境与现实
魏征斩龙发生在梦中,却成为了现实,说明西游记天堂的神可以将梦境转化为现实,神可以通过梦境来对现实的操控,魏征斩龙就是具体表现
西游记天堂的神可以操控众生的命运与因果
在泾河龙王未出生之前南斗星死簿已经记录了其命运,说明天堂的神仙可以操控众生的命运,即使像龙王这种超凡生物也只是天堂神仙创造的代码来操控其运行
西游记的神可以随意创造宇宙
寿星的洞里有一个无穷大的宇宙,其壶中有一个太阳系
东华帝君的壶中也有一个宇宙:
白话文意思:天空中万道霞光璀璨闪耀,彩色的云雾轻盈飘荡,光芒流转不息。赤红的凤凰衔着花朵更显鲜艳,青色的鸾鸟翩然飞舞,鸣叫声清脆悦耳。他的福气如东海般浩瀚,寿命如高山般绵长,外貌却似孩童般稚嫩,体魄强健如壮年。腰间葫芦里藏着洞天仙府的不老仙丹,悬挂的符篆刻着与日月同辉的长生秘法。他曾在人间多次降下祥瑞,又屡次为世人消解灾厄、实现祈愿。汉武帝因他而延长寿数,他也常赴西王母的瑶池盛会,享用蟠桃宴席。他点化众僧超脱凡尘俗缘,指引的大道如雷电般清晰光明。他曾跨越大海为众生祈福千秋,又常去灵山拜会佛祖,参悟佛法真谛。他的尊号是“东华大帝君”,乃云烟霞光中最超然的第一等神仙。
白话文意思:玲珑剔透的珠树映照着紫色云烟,瀛洲的仙宫楼阁高耸入云与各个天界相接。青翠的山峦与碧绿的流水间,珍奇的花朵绚丽绽放;仙酿如琼浆玉液般甘醇,宝剑如锟铻般锋利,铁石也坚不可摧。五彩斑斓的碧色神鸡在海上日出时啼鸣,千年的赤色凤凰吞吐着朱红色的云烟。凡夫俗子无从探究这壶中天地的玄妙景象,而超脱尘世的仙家春色,已延续了亿万载光阴。
白话文意思:只愿真经能广布世间,如日月般永恒不灭;愿这宏大的福泽遍洒四方,与天地共存,永世长存!
观音菩萨能够知晓过去未来的事情,能够将万物视为虚幻
观音菩萨有亿万化身,一切都在菩萨的一念之间,万物在菩萨眼里本质上都是虚幻的。
白话文意思:悟空,菩萨和妖精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若从本质上看,一切本来都不存在。
玉皇大天尊拥有言出法随的能力
玉皇大天尊说了沙僧要每七日被剑穿百下,这句话就成了既定的规则发生在了现实中,说明玉皇大天尊拥有言出法随的能力,玉皇大天尊的言语可以转化为规则嵌入现实中。
西游记全知能力总结:
佛家有慧眼可以做到全知(乌巢禅师应该也是用的慧眼)可以做到瞬间凝视整个宇宙,道家有占卜术可以做到全知,可以知道过去未来以及宇宙内发生的事件(袁守城使用的就是道家占卜术),天生自带全知的有六耳猕猴(种族天赋)和谛听
道教的占卜术(道家全知能力):
在《西游记》中佛法被描述为没有边际的存在,大乘佛法被描述为可以修无量寿身可以作无来无去。
佛法被多次明确描述为无边界的。
白话文意思:大乘佛法能够可以帮助亡者超脱,升入天界;也能救助受苦的人,使他们脱离痛苦;还能够修炼出长生不老的身体;最终达到不生不灭、没有来去束缚的超脱境界。
白话文意思:我曾听说,天地(即“二仪”)是有形的,它们以覆盖和承载的方式孕育万物;而四季(春夏秋冬)是无形的,它们在悄然中通过寒暑变化来化育万物。所以说,仰望天空、俯察大地,即使是平庸愚昧的人,也都能稍微理解它们的道理;但若要真正洞察阴阳、明了其变化的奥秘,即使是有智慧的圣贤也很难穷尽其中的规律。天地能包容阴阳之道,而且比较容易被人理解,是因为它们是有形象的;而阴阳本身存在于天地之间,却难以被理解,是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所以说:有形的事物容易被感知,即使是愚人也不会迷惑;但无形的本质无法直接看见,即使是智者也可能困惑。更何况佛道,是一种超然空灵、深远幽静的境界;它广泛救度万类众生,普遍统摄十方世界。威德无上,神力无穷;大到可以遍满整个宇宙,细微时也可深入到毫厘之间。既无生也无灭,跨越千仞高远的时空而延续古今;有时隐、有时显,转动着无量福报而长存于现世。这玄妙之道凝聚着深奥精微的智慧,遵循它的人也难以知晓尽头;佛法之流深邃清净,虽可沐浴其中,却难以探究其源头。
佛法,即佛陀的教义本身,在西游记中被描述为三教之源流,也是一种强大的宇宙力量,能够通过“主观实相”赋予众生力量。菩萨与佛陀的一切能力皆来源于此。此外,佛法被描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威能。它掌控宇宙,充满宇宙,没有任何空间不被它所涵盖。佛法被描述为无边无际,这正好对应它所能产生的无量力量——这一点在西游记原著中多次被强调。同时也指出,“大乘佛法”只是“佛法”的一个子集/部分,只是“佛法”的无尽性中的一小部分。
白话文意思:至高无上的佛法真谛深远难测,禅宗各派也归于沉寂消亡 。唯有清净无染的灵明本性,能通达并遍照三界 。世间万物虽千变万化,却皆由阴阳法则统摄运作。佛法的本体与作用真实恒常,既无穷尽也无边界 。
在《西游记》中,菩萨可以视万物为空。
白话文意思:悟空,菩萨和妖精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若从本质上看,一切本来都不存在。
白话文意思:我凭借极其深奥的智慧(般若),观察整个三界。万事万物的本性根源,最终都是“寂灭”的。它们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实有的本质。若能彻底降伏如猴子般妄动的心念,就没有人能再执著于这些现象。所谓“生死”的起始,不过是对“法相”(事物现象)的执著,然而这些现象本身就是虚妄不实的。
若干种性本来同,海纳无穷。千思万虑终成妄,般般色色和融。有日功完行满,圆明法性高隆。休教差别走西东,紧锁牢靴。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朗朗辉辉娇艳,任教出入乘龙。 白话文意思:各种事物的本性其实是一样的,正如大海能包容无穷无尽的事物一般。人若心中多思多虑,反而容易陷入妄念,执着于各种表象和分别。等到有一天修行圆满、功德圆成,内在的本性自然会圆融通透、清净光明。不要让差别心把人引向东西南北的纷争之中,应当将纷扰锁住、控制好,把心神收回来,安放在内心的“丹炉”里(指修炼之处),像炼丹那样,把心炼得如金乌(太阳)般光亮炽热。这样炼成的智慧与光明,洁净明朗、光彩夺目,可以自由无碍地穿梭天地之间,如乘龙遨游。 万物的无相本质,恰似究竟如是的无限海洋。在其无穷无尽的深境中,形相消弭于无质,无分别地含摄一切现象;它正是幻相生灭的永恒根基。 在《西游记》中,本性被认为是存在于一切万物之中的本源,无论是什么事物都具本性——包括一些概念性的存在,如阴阳两极的对立性。因此,本性也被称为“真如”或“佛性”。因此,当佛说“诸法”或“万物”时,其实指的是“本性”。这也是为什么“法身”强调的是“诸法非实”——换句话说,即是“本性”的虚幻性。
白话文意思:等到后来(佛祖)涅槃脱离虚幻表象回归到真实、原始的状态、经过漫长岁月变迁,他那金色光辉的容颜被埋没了(金容掩色),不再能照耀三千大千世界(镜是照耀、映照的意思);那些华美的佛像虽然描绘打开(开图),展现着(佛祖)庄严美好的三十二种妙相(四八之相),却也只是徒有其表,失去了佛祖真实存在时的灵性与教化力(空端)。
在《西游记》中‘空性’是超越物理和数学的存在,甚至超越了逻辑的存在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 :否定“有”与“无”的绝对对立。“不有”即“无”,“不有中有”指无中能生有;“不无”即“有”,“不无中无”指有中亦含无。
不色中色,不空中空:否定“色”(物质)与“空”(空性)的割裂。“不色”即“空”,“不色中色”指空中能显色;“不空”即“色”,“不空中空”指色中亦含空。
非有为有,非无为无:否定对“有”“无”的执著。不可将“有”视为固定存在(非有为有),亦不可将“无”视为绝对虚无(非无为无)。
非色为色,非空为空:否定对“色”“空”的分别。“非色”即“空”,“非色为色”指空即是色;“非空”即“色”,“非空为空”指色即是空。
空即是空,色即是色:空性本身亦不可执著(空即是空),物质现象亦需直面(色即是色)。
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物质现象无固定形态(色无定色),其本质为空;空性亦非绝对虚无(空无定空),需通过现象显现。
知空不空,知色不色:了悟空性并非虚无(知空不空),了知现象并非实有(知色不色)。
名为照了,始达妙音:通过智慧观照(照了)破除对现象与本质的执著,方能通达真理的终极境界(妙音)。
它体现了有与无的相互作用——在无中显现有,在有中蕴含无。可以说,它超越了“有形”与“无形”的二元对立,在这种超越中,有形被揭示为空性的显现,而空性也映照出有形的存在。这种“有”与“空”皆非固定不变的特性,强调了真正的理解超越了任何固着的认知:对空性的认知不仅仅止于空,对形式的理解也超越了形式本身。
白话文意思:师父想要身心自在,这有什么难的?等到功行圆满时,一切因缘消散,万法归于空性。 所有“缘起”——即生起一切存在与现象之因缘——都会归于虚无。此外,一切形态,包括“有”“无”“无形”“有无之信息”等存在或不存在之物,最终都将归于空性。
白话文意思:舍利子啊,“色”(物质现象)不是不同于“空”,“空”也不是不同于“色”(物质现象);所谓的“色”(物质现象),其实就是“空”,“空”也就是“色”(物质现象)。感受、想法、行为、意识,也都和“色”一样,都是“空”。舍利子,一切现象的本质就是“空”,所以它们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没有污垢,也没有清净,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此,在“空”的境界里,没有“色”,也没有感受、想法、行为和意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没有眼的境界,一直到没有意识的境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尽;没有衰老死亡,也没有衰老死亡的终结。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正因为“无所得”,菩萨才能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让内心毫无障碍。因为没有障碍,所以不会有恐惧;远离一切颠倒混乱的妄想,最终达到圆满的涅槃之境。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我们要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神咒,是最光明的真言,是无上的真言,是最平等无比的真言,能够解除一切痛苦,真实不虚,绝对可信。
诸佛超越存在与非存在的概念;一切概念和观念对诸佛而言最终皆为空性且完全不实,超越存在或非存在的范畴;完全超越轮回及整个宇宙结构。
在《西游记》中道就是佛,佛本是道
首先菩提祖师即为佛道融合人物,三教为一体的思想贯穿整个《西游记》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白话文意思:超凡脱俗的菩提祖师清净无染,乃是西方佛门妙相之祖、万佛本源。不生不灭中修持九九圆满功行,神气充盈间遍显无量慈悲真容。空灵寂静随缘自然显化,真如本性自在运作无碍。与天地同寿的圣妙金身,穿越无量劫难彻证真如的大觉圣师!
其次太上老君化胡为佛也说明了道和佛本为一体,这也说明了太上道祖与诸佛属于同一层次;同时也暗示了佛和道为一体。
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至德妙道,渺漠希夷,六根六识,遂可扫除。菩提者,不死不生,无馀无欠,空色包罗,圣凡俱遣。访真了元始钳锤,悟实了牟尼手段。发挥象罔,踏碎涅盘。必须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全保护。放开烈焰照婆娑,法界纵横独显露。至幽微,更守固,玄关口说谁人度?我本元修大觉禅,有缘有志方记悟。
白话文意思:禅,讲求的是心静;法,指的是度化(超越苦海的方法)。要想在平静的心境中实现度化,没有觉悟是办不到的。所谓觉悟,就是洗净内心的杂念,摆脱世俗的纠缠,远离尘世的干扰。要知道,能够获得人身是很难得的,能生在有佛法可闻的中华中原是很困难的,能正巧遇上真正的佛法更是难上加难。如果一个人能同时拥有这三样难得的机遇,那就是天大的福分了。那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精妙的佛法,玄奥难测,难以言说。当你领悟了它,你一切的感官(六根)和由此产生的认知判断(六识),都可以被扫除干净。菩提(觉悟的境界),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圆满无缺),包容了事物的本质(空)与现象(色),圣人和平凡人的界限也都消失了。想求真就得懂元始天尊的锤炼之道;要真正觉悟,就得掌握佛祖(牟尼)传授的方法手段。发挥出那种超脱于虚实相生的玄妙境界,突破涅槃的局限。要在觉悟中再觉悟,开悟后更开悟,牢牢保护住内心那一点灵性智慧之光。让它像燃烧的烈焰一样,照亮这纷扰的世界(婆娑),让法界自由无碍、完全清晰地显现出来。要达到那极其精微奥妙的境界,更需要坚守内心的纯净稳固。修行路上最关键的关口(玄关),又能指望谁来替你度过去呢?我本人修行的本来就是大觉大悟的禅法(大觉禅)。只有那些真正有缘分、有坚定志向的人,才能记住并且最终领悟其中的道理(记悟)。
在《西游记》中,想要求真就得懂得元始大天尊的锤炼之道,同时西游记中觉悟是分层次的,觉悟中可以再觉悟,开悟后可以更加开悟。
在这里更是直接说明了‘道’的存在。
在《西游记》中三教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个终极源头可以叫做‘法身佛’也可以叫做‘道’,他们都只是《西游记》中至高存在的不同名字不同叫法罢了。
西游记法身佛的直接描写
在《西游记》中,法身佛便象征着终极实相——在这里,一切区别、一切界限皆融化于深邃的本性之中。法身佛涵盖一切形象,是超越心识与物象的光明整体。在法身中,没有来去之分,没有‘有’‘无’之别,唯有超越对立与贪爱的纯粹实相存在。它是终极真理之光,既存于万物之中,又超越于一切之上——在那里,真正的“形”便是“无形”。法身佛存在于一种相较之下,一切皆为虚妄的境界。它的存在层级高于诸佛,而无数佛不过是它的“显现”而已。法身佛容纳一切,其本质是非二元的,超越其所包容之事物的对立二元性。它超越一切现象与一切“有形之物”。法身佛超越存在与非有的一切概念,一切概念与观念最终皆为空性。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
白话文意思:佛与心本为一体,心佛不二。若能领悟到既无实体之物,也无执着之心,便达到了真如法身佛的境界。法身佛无形无相,其圆光中蕴含着宇宙万物。没有形体的“体”才是真实之体,没有形相的“相”才是真实之相。它既非物质(色),也非虚无(空),更非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不依赖外缘,没有来去的方向和回向。既无差异也无相同,既无“有”也无“无”,无法被执着、获取或理解。佛性的光芒(灵光)遍及一切处所,不分内外,完全一样,一个佛国存在于微小沙粒中,一粒沙包含大千世界,个体的身心与万物相通。理解这些需掌握“无心”之法,不被外境沾染或滞碍,这才是清净的修行。
名词解释:
真如:真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用来指代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在佛教中,真如是指诸法的真实状态,超越了表象和假象的存在。意为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圆光:圆光是佛、菩萨及诸圣神头后的光圈。
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 万象一词源自于《南史·刘宋列传》,原意是指宇宙的万物。
佛国:指佛所教化或居住的国土,既包括清净的极乐世界(如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也涵盖现实中的娑婆世界(秽土)。
色:佛学中的色指的是一切物质现象。
实相:指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或本来状态。《肇论·宗本义》:“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以诸法的真实相状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
内外灵光到处同:内在的灵性光芒与外在的能量光芒无论到何处都保持一致,与道相融合。
能力与特性
属性量化
西游记法身佛国际标准为0级(0级表示为超逻辑全能):
至高性
层级0的存在者之上不可有任何上位存在,亦不可有任何较其更为根本的存在。 因此,其存在仅受自身本性制约(换言之,实则全然不受任何制约)。
就具体呈现而言,需注意普通意义上的"优越性"可能体现为多种形式:
二者皆不适用于层级0,因其既超越物理多元性,亦超越本体论多元性。由于该存在者的"无差异性"不仅体现于内在本质,更贯穿其外在存在,故任何对其的超越均将导致矛盾——因该超越行为本身即暗示其上层存在差异性,与其无差别性本质相悖。
统一性
直截了当地说,层级0存在体不可能是多元的。因其超越所有本体论区分,故设想多个层级0存在体"并列共存"(彼此互不干涉)在逻辑上无法自洽。这将意味着每个相关存在体都因拥有他者所不具备的特定属性而相互区分,反之亦然——这与该层级的根本前提相矛盾。既然其本质已非"某个"存在体,更遑论存在多个同层级存在体。
但若差异性不导致本质与实体的割裂与互斥,则层级0内部可容纳区分。例如:若存在两个角色A与B,且二者实为同一存在/本质/实体,即便在差异性中亦不彼此分离。需注意此类设定需在作品中明确表述,或至少存在合理推论依据。
不变性
层级0存在者彻底超越任何差异、分割与不平等体系,因而无法发生任何形式的改变。变化本质上是不同状态间的过渡,其本身就暗含状态间的分割性(即处于某状态即排斥其他状态)。若某角色存在真实的可变性,则意味着其存在层面存在分割性与不平等性,因而自动丧失层级0资格——除非所述变化仅为表象,不反映任何实质差异。
由此引申:某角色无法以"填补先前空缺"的方式"成为"层级0(即"此前无绝对者,现诞生绝对者")。此条件不存在漏洞——诸如"该角色在X时间点诞生,之后逆时序地永恒存在"等取巧设定均不成立。自然,层级0亦不可能经历从"不存在"到"存在"的序列化过程。
例外情况:若某世界观设定所有存在本质皆等同于既存的层级0核心(通常因其他现实皆为虚妄),则"成为"层级0实为剥离一切个体化特征、回归本源的进程,而非普通意义上的升华。
此外,层级0因永恒不变且超越时间、因果律等事件序列,无法进行时序性操作或应激性反应。即便如改变心意或情绪等简单行为亦属变化,将导致层级0资格丧失。从其他角色视角观察,其力量可能在不同时间点显现效果,但对层级0而言,所有可能事件皆自永恒起即如此运作。
需注意:仅被描述为采取行动的角色未必丧失层级0资格,前提是背景设定明确其并非从自身视角执行时序性操作。例如:某至高存在在叙事中被描述为"创造世界",实则其创造行为并非时间序列中的动作,而是超越性本性的永恒彰显。
不可分性
层级0存在者不可被分割。其不存在字面意义上的"碎片",亦无"层级0的半力"或类似概念。其无法被"分解"为更基础的组成部分,亦无法通过多个角色融合(即便融合产物超越各部分总和)形成层级0存在者。
此外,低层级允许角色属性与存在本质的分离(例如某角色可具备1-A层级力量而物理层面保持3维性),但此分离在层级0中不可行。唯一例外是某角色完全由层级0存在者支撑的情况:
需强调:此类例外情形中,角色的本质仍完全依附于层级0存在者,其存在本身不构成独立实体。例如,化身虽显现为可被感知的个体,实则与本体无本质区隔,如同镜中倒影与镜面本身的关系。
补充说明
需特别注意:层级0语境中的"统一性"具有特定内涵,即超越一切差异性与特殊性。其并非某种神秘能量的聚合体,亦非万物熔融的混沌基质。因此,仅凭"全一"、"无差别"、"未分化"等表述,若缺乏具体语境支撑,并不自动赋予层级0资格。
以1-A层级作类比可更清晰阐明此点:
核心标准:
尽管无需完全复刻特定哲学体系,但必须符合层级0的基本理念——在明确超越性的基础上,指向作为现实及其区隔之根基的终极状态/条件,且该状态绝对独立、非相对性。在此框架下,"超越二元对立"、"消弭极性差异"等表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注意事项:
示例说明:
角色的不可知性必须源于其本质的绝对超越性,而非下位存在者智力的偶然性局限(后者可通过认知进化被突破,例如三维生物无法理解四维超立方体的几何特性)。其本质应如以下阐述:
施内尔·扎尔曼的论证逻辑极具启发性:
——《卡巴拉符号》
关键辨析:
示例对比:
不可知性必须源于角色根本性超越所有可作为认知对象的质性。因此,相关表述不应仅为强调角色强大的修辞性夸张,而必须是对其本体论本质的严肃声明。回顾前文引述:
"埃因·索夫的智慧是超越思维的秩序,正如思维是超越物质的秩序。"
关键辨析:
超越性与真陈述的兼容性
需明确:角色的超越性并不排斥对其的真实描述,但此类描述必须避免将其纳入二元对立的质性框架。例如:
对极端表述的处理:
某些夸张描述(如"超越一切逻辑可能")可视为概念延伸的冗余,虽可能陷入语义悖论(如"超越逻辑"本身需逻辑框架支撑),但只要不违背层级0的核心条件(无差异性、不可分性等),仍可保留其评级有效性[注10]。
术语使用的灵活性
最后需注意:日常词汇在哲学语境中常有术语性偏差。创作者未必严格遵循哲学语义,故:
示例调整:
通过此类调整,可在保留叙事张力的同时,确保符合层级0的本体论要求。
需注意:第0级未必是活跃的实体或具有意识的个体。因此,任何关于活动性和意识的描述仅针对确实展现此类特征的角色。
0级角色具有的特性
超本质存在:
由于第0级超越了一切将事物定义为"此而非彼"或"彼而非此"的界限与差异,其存在不受任何边界或轮廓的限制。作为绝对无限制的存在,它不具任何具体形态。因此,它没有灵魂或心智,不体现任何普遍性,不包含定义自身的信息,也不受任何形而上学层面的约束。
超越维度存在:
第0级本质上不存在于维度空间中,既不受数值坐标的约束,也不占据任何空间体积。同理,它也不处于某种更高阶的"元空间"——因为这种概念仍隐含"处于特定位置、与其他空间分离"的局限性,而这种特殊性仍需被超越。严格来说,它完全不存在于任何"位置"。
无所不在:
因其存在模式不受任何具体、限定或特殊形式的束缚,从另一角度而言,它又无处不在——其本体与临在必然能渗透至任何存在形式中。
非因果性:
第0级的绝对超越性使其完全自足独立,既不受任何先决条件制约,其存在本质也不依赖于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因此,它没有"起因",其所有行动皆完全自主决定。如前所述,它亦超越状态变化的进程,不受"过去"与"未来"的二元性束缚,处于永恒不变之境。
创造:
作为万有之先的存在,第0级创造事物的方式完全无拘无束,不依赖任何外部因素。常规的"无中生有"仅指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而第0级直接生成并定义可能性本身。当其他存在在已具多元性与差异性的框架内创造时,第0级正是这些框架的初始缔造者。
由于第0级不受时间与变化的约束,其创造行为不可被视作任何形式的事件。因其自身生成多元性与二元性,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在虚无中创造宇宙"(否则将暗示存在独立于第0级之外的预设事物)。实际上,它连虚无本身也一并创造。
全知:
尽管第0级未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体,但它本身涵盖并体现一切可能的信息。因此,若将其类比为心智,则必然是全知的。
需注意:这种全知可能与全能性具有相似运作逻辑。例如,第0级可能"不知道"某些信息,并非因其认知受限,而是因为这些信息本身不具备客观真值。以道德问题为例,即使它完全知晓所有可能的答案,仍可能不存在客观解答(前提是该世界观中不存在客观道德体系)。
不朽性:
作为超越性与不变性的必然结果,第0级完全不可摧毁,且具备绝对独立性与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