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来自现在卡厂官网的AK-74M页,红圈圈出今天要讲的这第三个“铆钉”。
而上面的题图则来自Robert Stott那套鼎鼎大名的图集——The AK47 Catalog;第4册,1998年产AK-103。黄圈圈出来这个重点“铆钉”,蓝框在节套上框出伊兹玛什厂的厂标(现在改名为卡厂,Kalashinov Concern),三角里面一支箭,以及表示年份的98。
强烈推荐这套图集!下文会写到。

先从Saiga说起。众所周知,它是伊兹玛什厂的民用系列,步枪霰弹枪都有。它基于AK,除了只能半自动以外,外观上也做了不少变化来淡化军枪形象。其中一个特点就是,Saiga步枪用特制的塑料短弹匣。可以把相应口径的军枪匣装上去,但打起来供弹会有问题。原因见下图:
(图来自
https://www.reddit.com/r/ak47/comments/i651j7/left_my_complete_saiga_ak_from_the_factory_and/)

左边是原厂Saiga,右边是Arsenal(保加利亚厂,在美帝有关联企业销售民用版)的M1F,看出区别了吗?左边节套,在枪管下面的位置上少了这么一个零件:供弹坡(bullet guide,或者叫feed ramp)。
AK匣是这样的:

再看原厂Saiga匣——我用红框框出了额外那个小疙瘩,等于是在弹匣上集成了一个小供弹坡:

所以,AK匣装到Saiga上会供弹故障;Saiga匣装AK就在这里被挡住装不上。有些红脖们发扬民间智慧,把第三方廉价劣质塑料AK匣前面钻小孔,插个铜丝弯成的U型小舌头,再滴树脂来模拟成Saiga原厂匣的小疙瘩……总之靶场玩没问题。要一劳永逸还是得改枪:

上图来自小作坊Carolina Shooters Supply,他们在改造Saiga / Vepr为军版外形这方面很有名气。没装供弹坡的节套如这两图所示,那地方有弧形也有平的。至于具体什么年份开始有这些变化,估计只有伊兹玛什档案里面才能查到了。

仔细来看供弹坡,咱们用波兰WBP公司官网的图(这家的AK制作挺精良的,单就见过的几支而言,我觉得不要说现在的Arsenal,它们甚至比早年间的都要精细):


上面是5.45x39口径,下面是7.62x39口径的,一般是用铆钉铆在节套上,比如像这个:

当然,有些枪把铆钉痕迹打磨的基本看出不来,比如大家都觉得糙的罗马尼亚WASR。再比如像这贴里面的东德和匈牙利枪:
https://www.theakforum.net/threads/chamfer-in-my-wasr-breech.140148/post-1314786


大家一定已经看清楚了,供弹坡这零件一侧有个斜角,它就是AK动作机构中著名的枪机预转面,或者叫启动面。可以想见,这东西要在节套上掏出来该有多麻烦,所以干脆由供弹坡来一物多用了。再往前回溯到铣削机匣,依然单独把供弹坡作为一个零件,整合了这个启动面。
参考一下AKForum上两篇用铣削机匣攒枪的贴子:
https://www.theakforum.net/threads/bullet-guide-question.321283/
https://www.theakforum.net/threads/some-quick-bullet-guide-questions-project-rifle-completed.326265/


RPK在节套上有改进,但依然把启动面放在供弹坡零件上。见下面的贴,右边照门可调的是AES-10B,罗马尼亚版RPK:
http://forum.saiga-12.com/index.php?/topic/85023-wasr-10-feeding-issues/&tab=comments#comment-859415

有趣的是,还真有节套集成了供弹坡,而且直接把枪机启动面也做在节套上,不再另需一个零件的——仍然是AKForum的贴子:
https://www.theakforum.net/threads/strange-ak-front-trunnion.331213/post-3116895


当然,看后面回帖,这个神奇的节套被鉴定为小作坊铸件,非华约及其他真正用AK的国家的正经产品……

咱们再回到Saiga改造;改用便宜又大碗的AK匣,需要加的供弹坡可以不用上面那些,简单形状的就行,比如:

正经军枪是先把供弹坡铆在节套上(下面很方便垫着东西大力压铆钉),再把节套铆在机匣上。
但到手的Saiga是成品,如果不想钻掉或者磨掉铆钉取节套的话,没有特殊工具就很难铆供弹坡了。所以红脖小作坊DIY改用螺丝,可以参考当年ARFCOM上著名的Saiga改造大长贴:
https://www.ar15.com/forums/ak-47/SAIGA-full-conversion-tutorial/64-152759/

觉得螺丝恶心的话我们改看些养眼的——咱们开篇的时候介绍过这套图集:
http://ak47catalog.com/
作者多年来在世界各地,联系权威机构,拍摄博物馆质量的各种AK及衍生型号的细节照片。目前已经出到第14册,可以直接买PDF电子书,强烈推荐!我看他脸书页面还在不断放最近的活动,第15卷估计会有AK12、15等等新枪。但这套书基本不涵盖民用版本,很可惜。
第9册第55页上,有一支1991年保加利亚造AKS-74:

看到了吗?早期保加利亚的5.45枪用了很多苏联零件,而且写明了这支用的是图拉厂(Tula)的5.45节套,其鲜明特征就是供弹坡用双铆钉固定(我也不知为什么)。同时期伊兹玛什厂的就还是传统单铆钉。但总之都是带枪机启动面的。
再往后,从AK-74到了AK-74M,先看此书第4册第22页,1994年的74M:

再看同册第26页,1998年的AK-103:

注意到区别了吗,后一支多出来了第三个节套“铆钉”——众所周知,AK100系列是AK-74M改口径,而Saiga是100系列的民用版——来找一支Saiga机匣左侧照片看看:

这就是AK-74M + AK100系列生产过程中,90年代开始的一个变化,网上俗称的“第三个铆钉” ,third rivet。
它实际上只是一个钢柱,并不作铆接,作用是取代以前设计结构中的枪机启动面。所以改装Saiga的时候,要用上面贴过的那种方方正正的供弹坡。
再看一下The AK Catalog图集第4册里面,其他两支早期AK100系列这个位置:


节套上铭的很清楚,91年和92年生产,分别是AK-101和短管的AK-102,都用了老式供弹坡启动面。而1997年起的AK100系列,连同亚历山德罗夫的AK-107和AK-108在内,则已经改为机匣左边“三铆钉”。
2000年以后的AK-74M图此书还未收录,卡厂官网的图上可以看到现在新AK-74M同样的结构:

咱们再来看看这个钢柱穿过机匣,伸到节套里面以后的样子:

上图来自:
https://www.theakforum.net/threads/double-rivet-vs-single-rivet-trunnions.69407/#post-648314
这贴回答关于图拉双铆钉vs伊兹玛什单铆钉供弹坡的问题,回顾了大概1993年起开始采用钢柱代替斜面做枪机预转的历史,推荐一读。
还有下面的贴:
https://www.theakforum.net/threads/saiga-bolt-turn-rivet-replace.296897/

把这个钢柱叫做bolt bump,或者bolt turning rivet等等,就很合适了。
贴子里还有好康的,如果这里搞坏了又找不到替换零件,红脖式修复法……


当然,有些枪上零件的质量让人一言难尽。之前那篇第三个凸笋的文中,提到过全威力口径型号Saiga,增加的枪机凸笋未作修配打磨就出厂的问题。下面贴子里则可以看到预转钢柱上惊人的磨损痕迹
——不过注意贴主说是SGL-21;这是Arsenal在美国的厂,把现成Saiga拆了以后改成军版模样的产品。它比前述红脖作坊改要漂亮的多,但显然正经改装必然要拆散了以后改好再装起来,铆钉以及预转钢柱等等也必然是破坏性拆除,最后组装要再打新铆钉。所以我怀疑Arsenal是不是直接弄了什么没做热处理的软钢装在这里了?
https://www.ar15.com/forums/ak-47/Does_this_AK47_wear_pattern_look_normal_/64-131058/

传统结构也不保险,看下面这支塞尔维亚枪上启动面的磨损。这种南修M92短AK我也有过一支,索幸没碰到他这样的不合格品:
https://www.theakforum.net/threads/wear-pattern-question-on-zastava-pistol.323601/


现在我们搞明白,除了极早期型号外,正宗AK-74M和AK100系列的一个识别特征了。如前所述,保加利亚AK依然保持了AKS-74时期的特点,哪怕到了今天,Arsenal在美帝市面上卖的型号里面都依然是传统进弹坡带启动面的结构,并且他们的折叠托转轴也都如早期AKS-74,是4.5mm直径。
而俄国后来自产的74M和100系列则改进为了5.5mm,折叠尾座的角度也有变化:

(图来自:
https://www.ar15.com/forums/ak-47/4_5mm_vs__5_5mm_stocks_/64-143065/#i1178237)
国产的103,折叠托不拆看不出。但看机匣左侧节套铆钉,同样如此:
视频加载失败
美帝市面上其他一些模仿AK100系列外形的,比如PSA造等等,基本都是上面的情况。除了Kalashinikov USA这一家,看他们的KR-103:

至于当今的枪,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图看看几代AK-12的演变,看机匣左侧。至少目前的“74M改又改”版,仍继承了这个特征。下面贴子是美帝有人收集到的AK-12节套带切开的(为了合法)机匣:
https://www.theakforum.net/threads/ak12-bolt-cam-rivet.323237/

对了,此贴还有保加利亚5.45口径AK(左)和AK-12(右)枪机比较:

比较有意思的是AK-308,这家伙看节套感觉是RPK血统,和Saiga 308完全不一样。
B站视频,注意23秒起,预转钢柱很明显:
视频加载失败

不过虽然伊兹玛什早就吞并了莫洛厂,这个AK-308有点RPK的感觉,却和Vepr 308也还是不一样。
Vepr我一直没买过,美帝这边最早进口商是Robinson——对,就是后来搞XCR那个。他家之前进口Vepr并且做售后,对AK比较有经验了,所以我们看XCR,也能看到一些影响。
Robinson时期的Vepr,机匣后面大斜角:

后来改由LegionUSA ,以后又变成FIME进口批发。样子就和现在莫洛厂官网上的区别不大了。但机匣左面节套部分,真的有不同样式:
https://molot.biz/goods/sok-94.html
https://molot.biz/goods/vpo-148-10.html


RPK——>RPK-74——>RPK-74M,总之这个系列的节套/供弹坡变化我就没有搞明白了。
英语能看到的不少都是Vepr改,而目前Vepr本身在这个地方也有不同变化。正经军枪看到的更少,期待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