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为什么满穗家里的十五亩地是正确且必要的——简说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农业生产

为什么满穗家里的十五亩地是正确且必要的——简说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农业生产

2024年07月27日 11:12--浏览 · --点赞 · --评论
粉丝:294文章:14
饿殍:明末千里行

满穗的家庭是一个位于明代延安府内的五口之家,家中有15亩耕地,全是种的小麦。

read-normal-img


满穗家的亩数问题:

首先我们看看牢零写的15亩到底是多大。明代的一个标准亩略低于今天的一亩,当然这里我们给满穗多分一些地,就以今天的面积计算,15亩也就是一万平方米,稍小于现在标准四百米跑道田径场的内圈面积。、

那么第一个问题浮现了,满穗的爹爹一个人能种收这么大的土地吗?

虽然我们没有关于陕北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研究,但是我们可以从明清时期江南的生产方式当中管窥一下。

明清江南稻田的整地工作包括两道工序:一为垦(亦称锄),一为倒(也叫摊、 削、落别、塌跋头),都是用人力,工具则为铁搭。如用牛及牛耕具,则为耕(或称犁)与 耙(或称榜)。整地用人力还是牛力,虽然与各地土质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 农户的经济条件,因为由于饲料及其他原因,通常只有比较富裕的农户才养得起牛。

垦田工效,通常是每人每日1亩,但有的地方‘ 尽日之力不及一亩”,甚至只是半亩,大概与土质及垦田深度有关。倒田工效要高些,每人每日可达2亩,或者6.7分(兹以6.5分计)。垦倒次数通常是垦1次、倒2次。牛耕, “中等之牛,日可犁田十亩,然 必须两人服事,一人捉草, 一人扶犁”。耙田工效不详,据近代的调查约为犁田工效的1.5倍,即15亩左右。耕耙次数,包世臣说是“三耕两粉”,姜皋则说“须犁两次,耙亦如之”。

read-normal-img


插秧的工作时间:

“计一年之田作,以种秧为最重”。插秧的工效,明代湖州通常是每工1亩,但沈氏之田是每工半亩(包括做秧田、拔秧、挑秧等),清代中期松江则是“插秧,每日人种一亩五六分。然拔秧、挑秧、分秧 亩亦得一工”。以一般情况 两人种秧,须一人服事,统计(每工一亩),则一年二作制下的插秧期15日,一个农户 (夫妇二人)可插秧30亩。若依沈氏密集插秧工效计。则得15亩。

read-normal-img


所以总的来说仅仅就种收的维度来讲,人耕十亩在明清的江南是比较的普遍的,一般也认为户均十亩是江南自耕农的起始线和理想基本条件。

一般而言华北的小麦种收要比水稻轻松一点,大概可以认为满穗的爹爹单丁(家里的女性不可能完全不帮忙)耕作15亩旱田不算是过于离谱的条件,以至于完全不可能。

对于一个壮劳力耕田多少,另外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是灌溉,在江南,山田和水边田地的户均耕种面积可以差出5-10倍。

read-normal-img


    不过我们可以从游戏中看到,满穗能从临近的河中捞到小鱼,还有洗菜的环节,说明这里也不是什么水流不到的地方,故而可以不用过于考虑这一条件。    

 

满穗家15亩田地的必要性:

讲完了满穗的家庭如何种有15亩地的可能性,接着我们来谈谈满穗家拥有15亩地的必要性。

在明清时期的北方,农民需要多少土地才能维持生计呢?

乾隆时,孙嘉淦在谈到直隶一带的农业生产情况时说:“若土肥水浇之田,得三五十亩即可家计饶裕;若系沙碱瘠薄之区,即有三顷五 顷,而丰年岁出有限,旱潦即须赔粮”。按清人常以5口或8口计的一户,那么水浇肥田,人均得3-4亩,或5-6亩,多的到9-10亩,才得“家计饶裕”,大概达到当时富裕农民水平。至于孙说的3顷、5顷之地,那是指亩产斗余的劣等地而言。

河南河内县,“家有百亩,计岁所 入,百指之需,足以有余”,这是说人均10亩,才能过上岁足而余的小康生活。直隶望都县,“均匀计之”,“须六亩可养一人”。

乾隆时,陕西耀州知州候珏说该州北境的“深山穷谷”中, 有一批“土瘠力薄”的原马厂地,“垦地一顷,间年歇力,仅种其半,大有之年亩获三斗”,除去牛工种籽及租银,“合五十亩净剩利银二两”。租种如此劣等土地,即或人均10亩或十亩多,生活仍困苦不堪。

明后期北方的上上田亩产可超过1石,上地1石左右,中地0.7—0.8石、0.6—0.7石,下地0.3—0.4石、0.2—0.3石。

陕北地区的田地在北方也算是最为贫瘠的一批了,郭松年称乾隆时期陕北,平均亩产一般只有2-3斗,3-4斗,不过也有亩产7-8斗和1石以上的,笼统估算约5斗左右。

我们按照陕北的中位亩产计算,满穗家的全年小麦产量为:15*0.5=7.5石。明代一石约合160市斤,150明斤。也就是大约1200斤左右。

假如按照牢零今天拍脑袋修改为五亩地的话,即使是取中上田的产量,0.8石计算,满穗一家一年的麦收也就5*0.8=4石。也就640斤。

以上两个数据相当于什么水平呢。我们看一组清代的数据。

嘉庆十七年陕西全省耕地40712千市亩,人口 10207千人,确定经济作物占地5.5%,剩下粮田38473千市亩,总产粮6040261千市斤,人均粮食拥有量592市斤。

在当前设定下,满穗一家人均粮食240斤,低于成丁每日一斤(360斤每年)的消耗量,并且远低于人均粮食占有量,但是考虑到家庭构成上有2小1老,实际上粮食是略有富裕。

而在新设定下,满穗家庭的人均粮食降低到了128斤,实际在陕北的耕作当中,小麦收获之后还有一季的豆子,产量约为小麦的一半,加和之后,全年的人均粮食来到了192斤。如果在完全没有税收的话这个粮食产量还可以勉强支持,但是税收可逃脱不了。扣除税费之后能保有140斤每人每年就不错了,平均每人每天191.5克,这还是未处理的粮食,作为对比,列宁格勒在战役最困难时期,每人每天发黑面包150克。在新设定下,满穗家庭处于可持续饿死的状态。

而当前设定中加和后的粮食占有量来到了360斤,扣除3成税费之后,任然有250斤以上每人,加上一些瓜菜代,才能勉强维持家庭的生存。

另外从剧情上我们也可以窥见,满穗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收入。明代的自耕农破产从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河南等地已经是百里无人烟的状态。而满穗家在受灾两年之后还能有余粮,并且成为村中税收的最后承担者之一,可见满穗的家庭绝不该是地板水平。

附一张明清时期人均粮食生产和剩余的数据:

read-normal-img


满穗家庭的相对条件:

    据此有人提出,满穗在设定上是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那么以满穗的家庭条件,在当时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当世的刘斌,曾经对流民的阶级成分坐过分析,在他的《复仇疏》中,说流民都属于“困穷之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农民是流民的主要来源。:一类是“田多者不过十余亩”的小土地所有者或自耕农;二类是 “少者或六七亩或二三亩”的自耕农民; 三类是“无田而佣佃于人”的租佃农民。

满穗的家庭在当然属于流民的产生根基的一部分,虽然相对而言条件较好,不属于持平阶级,但仍然是社会上最脆弱的一环。他们的生活符合这样的图景:

“幸无水旱之厄,所获亦不能充数月之食,况复旱涝乘之,欲无饥寒,胡可得乎!及赋税之出,力役之征,区长里正往往避强凌弱,而豪宗右室,每纵吞噬,贪官污吏,复肆侵虐。”

他们自身都维持不住生存的现状,在生产上更谈不到什么改革和提高。他们是中世纪的农民,是自然经济的保持者。他们被抛出中世纪生活的轨道,成为流民,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就明代朝廷在勾选的户口等级当中,满穗的家庭也属于中下户口:

在明代的四等户中:

第二等户是所谓“中丁”户,标准是: “有三丁以上,田种五石上下,父子躬耕足食,及虽止有一二丁,田种不多,颇有 生理,足勾衣食者,为中丁。”这种户无 疑是自耕农民,他们不但“别有生理”, 而且“颇有生理”,可见他们从事的非农 业生产,可能已超过农业生产。

第三等户是所谓“下丁”户,标准是:“有一二丁,田种不多,力耕衣食不缺,辛苦度日,或虽止单丁,勤于生理,亦勾衣食者为下丁。”这种户无疑是自耕农中的贫困户。在“勤于生理”这一点上与一 二等户是相同的。

满穗的家庭大约属于中丁下等到下丁下等之间。不算是赤贫阶级,也不是富裕家庭。是大多数穷人的当中的上层,不过距离小康之间和殷实家庭之间仍然有很大距离,可知满穗依旧是一个农家娃子,而不是什么小家碧玉了。

附录一份民国时期河北的调查报告,昨晚对比参考:

read-normal-img


结语:

我的祖父祖母在80年代,人均分得土地2亩,是山区的一般旱田。今天我的舅舅家种有水田4亩2分。同明清时期的古人比起来,我们今天种植的土地面积可以远小于当时。这得益于现代科技对种子的改良,以及新中国较低的税收水平和对水利肥料的不断投入,还掺杂了农村人口不断增多,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历史因素。

虽然在原本的设定中15亩的耕地数量是牢零用ai算出来的,不过其恰恰好符合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生存环境,不得不说是一种歪打正着。即使是古代的佃农,其实际耕作的土地也远远超过了我们今天的一般认识。以今天的视角带入古代的特定环境去思考,不免会做出拍脑袋的想法。

 

参考文献:

[1] 郭松义.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01):24-46.

[2] 于双远.清代江南地区小农经济的转型问题——基于“户耕十亩”的经济学思考[C]//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九卷).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7.

[3] 李洵.试论明代的流民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0,(03):70-82.

[4] [1]吕景琳.明代自耕农简论[C]//中国明史学会.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山东社科院;,1993:13.

[5] 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4期。

[6] 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1辑

 

 

投诉或建议